【總在職場無限循環某種慣老闆、壞同事劇本嗎?】
-其實你深陷「控制戲」中無法自拔
《#聖境預言書》
#閱讀使用說明書 19
和這本書的相遇,是心靈書寫老師推薦給我的,本來被我擱著很久
因為聽書名以為是偏基督教的書籍...
有一天,我想起老師跟我提過,
書裡面提到的「控制戲」的概念
老師曾在課堂中提到,要我抽離自己身分,
看當時所在的公司團隊
在週會中,各自扮演什麼樣的「控制戲」角色
而能量,又是從哪邊流到哪邊呢?
很抽象對吧?但我當時在沒有看到內容時
居然完全理解老師說的意思
也真的感受到能量都是從哪邊流到哪?
而誰身上的能量,又是被誰攫取?
確實看到自己團隊中的控制戲後,
我翻開了這本書....
▌控制戲的目的:控制別人、掌握局勢
控制戲是一種控制別人的手段,
而這樣的手段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。
那時是為了爭取別人的注意,
並且掠奪從別人身上流過來的能量。
劇本是在小時候和父母的互動中寫出來的,
而我們可能在日後的各種場景-
職場、家庭、朋友、感情中,
不斷上演某一場戲中斷人生這齣戲的持續演出。
所以想想,在每一段感情、每一段工作的結束,
甚至是與家人的每一次爭吵,
都是落在同樣的輪迴嗎?
那是因為,我們每個人都在演自己沒有發覺的-「控制戲」。
▌控制戲的四種角色,你演哪一個?
以手段的積極到消極來排序,分別是:脅迫、審問、冷漠、乞憐。
而角色之間,又有可以搭配的互動角色:
像是最強勢的「脅迫者」配最弱勢的「乞憐者」,「審問者」則配「冷漠者」。
例如我們小時候,可能遇到父母暴力或言語脅迫,想奪取我們身上的能量,
為了求生,我們不得不採取低姿態,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,
希望能夠打動他們同情心,進而逼迫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;
而遇到喜歡問你很多問題的父母,然後從你的回答中挑毛病
這樣的父母是「審問者」,你在這樣的狀態下衍生的求生策略
就是盡量在回答時含糊其辭,說些能吸引他們但又挑不出毛病的話
這樣的反應策略是-「冷漠者」。
所以,有清楚自己在原生家庭以及職場,各自扮演什麼角色了嗎?
像是我曾遇過「審問者」和「脅迫者」老闆,
我應對的角色是「冷漠者」與「乞憐者」。
「審問者」老闆是個很喜歡把所有細節都掌握的人,當時我年紀輕(?)
覺得你問那麼多到底是要幹嘛?連我何時回信給合作夥伴都要管?
而也發現我要是回答得越仔細,越容易被挑毛病,
所以當時都盡量回答的高大上(?)
才不會被不斷挑毛病,被奪取能量...
▌如何跳脫控制戲?回到過去重新詮釋經驗
有個前輩這麼說過-「職場的問題,要從人生找答案」
所以前文提到,我在職場上演過「冷漠者」與「乞憐者」
那也是因為,我在家庭裡,也常常扮演這樣的角色。
在我還很小無力反抗我爸這個「脅迫者」時,
我運用「乞憐者」這個生存策略,透過眼淚、委屈的表情
希望讓他停止脅迫。
但當我逐漸成長時,父母的控制戲角色力道變弱
從「脅迫者」轉為「審問者」
動不動就要問我
「薪水多少?」「要不要考公務員?」
而我的角色也從「乞憐者」轉為「冷漠者」
職場的人際互動是個結果,該回去原生家庭找原因。
我職場上遇到的老闆,他們扮演的控制戲角色,正好跟我父母一樣。
了解到每個人都在無意識演出控制戲時,
那就是個很好的抽離點
也從你現在的果,回去想想原生家庭裡,
父母和你的互動呢?
也從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中思考,
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?
背後的目的是什麼?
然而人通常只有兩種目的-
追求與逃避。
而逃避的力量又遠過於追求,所以也可以去思考
他們運用控制戲的背後,是在恐懼什麼所以需要逃避?
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-當個覺察的清醒人不容易,但值得繼續。